前言
1955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搞了个大动作——全军大授衔。这事儿不光是给老革命们发个军衔,更是对他们多年打拼的肯定。名单拟好了,可有些人却没拿到本该属于他们的荣誉。张际春就是其中一个,他本来被定为开国大将,结果名字硬生生被划掉。功劳那么大的人,咋就被删了呢?被删之后,他又是啥反应?
张际春咋这么牛?革命路上的全能战士
张际春这人,真不是盖的。1900年出生在湖南,22岁就投身革命,28岁加入红军,从井冈山打到中央苏区,啥苦没吃过?他不光会打仗,还特别擅长鼓舞人心。中央苏区那会儿,他负责宣传工作,靠着一张嘴和一腔热血,把党的政策讲得家喻户晓,吸引了一堆年轻人加入队伍。红军能壮大,他功不可没。
长征路上更别提了,条件苦得要命,好多人撑不住。可张际春硬是站出来,用讲故事、唱歌的法子给大家打气。1941年,革命低谷期,不少人动摇了,他挨个儿做思想工作,说:“革命就是摸黑走路,前面看不见,但咱们一起走,总能见到亮。”这话硬是把大家拉了回来。解放战争时,他跟着刘伯承和邓小平,上了战场照样猛,上党、豫西这些硬仗,他指挥得头头是道,刘邓两位大佬都夸他能文能武。
这么个功勋卓著的家伙,咋看都该是大将级别吧?可事情没那么简单。
大将名单咋删的?一条规矩卡死他
1955年授衔,中央军委专门弄了个小组,挨个儿评军衔。张际春的资历和贡献摆那儿,11人的大将名单里,他占了一席。可名单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手里时,俩人一合计,把他名字划了。咋回事?原来有条规矩:授衔得在部队干着。可张际春1954年就调到中宣部,不在军队了。按这标准,他不符合要求。
这规矩也不是随便定的。那会儿不少老将都离开部队,有的主动退,有的被调走。要是都授衔,军队纪律咋管?影响咋看?所以毛主席和周总理咬咬牙,决定严格执行,谁不在岗,谁就得靠边。张际春就这样被删了。可他咋想的?会不会心里不痛快?
张际春咋想的?一句“服从”显境界
周总理是个细心人,知道这事儿得跟张际春解释清楚。他亲自找上门,把原委一五一十说了。张际春听完,啥也没抱怨,反倒笑呵呵地说:“我服从组织安排,绝无怨言。”还开玩笑:“我这辈子为革命干了点活儿,授不授衔不打紧,国家好就行。”这话一出,周总理都感动得不行。
张际春这态度,可不是装出来的。他这人一辈子低调,功劳再大也不张扬。战场上跟战士一块儿啃窝头,过泥坑时把车让给伤员,自己蹚泥走。对待国民党俘虏,他也不搞狠的,用思想教育感化,不少人后来还加入了红军。这胸怀,这格局,搁谁身上能不服?
他咋这么淡定?信仰撑着一切
张际春为啥能这么坦然?得从他那颗心说起。他打小就立志为老百姓干点啥,革命几十年,从没想过个人得失。网上有老兵回忆,他常说:“革命不是为名利,是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。”这信念跟钢筋似的,撑着他啥都能放下。
生活上,他也从不搞特殊。衣服破了补一补,饭菜跟战士一样简单。有回部队分物资,他硬是把多的让出去,自己啥也没留。建国后调到中宣部,他还是老样子,一心扑在工作上,连家里人都跟着他过苦日子。这人,把荣誉看得比啥都轻,组织咋安排,他都点头。
后来的坎坷:功臣也有苦日子
可惜,好人没好命。1968年,“文革”那阵子,张际春受牵连去世了,年仅68岁。那几年,邓小平被打压,他作为老部下也没躲过去。直到1979年,中央才给他平反,邓小平亲自操办追悼会,说他是“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”。网上有资料说,那场追悼会来了不少老战友,大家都红着眼,觉得这老哥们儿太值了。
他没拿大将军衔,可这辈子干的事,比啥军衔都亮眼。网友都说:“这才是真英雄,不争名不抢利,一心为国为民。”这话一点不假。
总结
张际春这辈子,功劳大得没法说,却因一条规矩错过了大将。可他没半点怨气,一句“服从安排”让人肃然起敬。他的故事告诉咱们,真正的牛人,心里装的不是自己,是国家和人民。咱得学学这精神,别老盯着眼前的小利,多为大局想想吧!
安联配资-炒股杠杆平台-专业杠杆炒股-在线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