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《参考消息》于7月18日的报道,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前往西北部城市大不里士访问的路上,所乘坐的三辆官方用车意外同时发生故障。
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技术上的失误,也不在于人为的蓄意破坏,而是源于——汽油中掺入了水分。
有消息指出,几辆汽车在靠近拉什特的一个服务区加油后不久,相继发生故障停止运行。经后续调查确认,问题源于所加燃油掺水且质量低劣。
最终,佩泽希齐扬只得换乘出租车,匆匆前往下一个城市。
导致三辆车一并熄火,足见这批汽油含水量非同小可,绝非仅仅添加了些许水分所能解释。
这着实令人费解,既然伊朗的汽油价格已然如此低廉,为何还要选择掺水呢?
事实上,恰是由于伊朗汽油价格异常低廉,才激发了不法商家趁机牟利的贪念。
依据伊朗石油部2025年公布的信息,当前普通公民每月可获配60升特惠燃油,其单价设定为每升15000里亚尔。
采用非官方汇率的原因在于,官方汇率已严重脱节现实,无法准确体现伊朗国内的实际购买力和交易成本现状。
而当配额用尽,仍有途径购得半补贴油,其售价为大约30000里亚尔每升,因补贴削减,这一价格相当于约0.35。
相较于此,伊朗民众的水费大约维持在每立方米几角钱的水平。
正因如此,这次所谓的“掺水门”事件愈发显得荒谬绝伦:汽油本身价格已低至几毛钱一升,竟还要掺入与其价格相去无几的水,这究竟意欲何为?
答案其实很明了,目的不在于削减成本,而是为了扩大总产量,从而获取更多国家的补贴。
可以这样解释,所谓的假油,其目标消费群体并非直接面向人,而是针对补贴机制进行销售的。
伊朗身为全球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,却长期遭受美西方国家的制裁,导致石油出口受阻。鉴于此困境,政府决定利用多余的石油来补贴国内民众的消费。
民众依据配额购买石油,而加油站则依据其销售量上报国家,并据此获取相应的差额补助。
一公升油,政府在生产环节的成本大约为80000里亚尔,而民众仅需支付15000里亚尔,其间产生的65000里亚尔差额则由政府财政进行补贴。
这笔资金并未直接落入消费者手中,而是流向了运营流程中的各个环节,诸如运输公司、加油站点等单位。
因此,加油站的盈利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:它们不再主要依赖销售油品给普通民众获利,而是通过争取补贴的方式来获取收益。
按照这种思维方式,只需持续夸大油表的读数,便能虚报账目,增加补贴收益,或许掺杂些水分,售卖些伪劣油品,只要逃避检查,便能长期从官方那里占取不当之利。
那么疑问随之而来,既然清楚这种制度存在被利用的漏洞,伊朗政府缘何仍旧固执己见,不愿做出改变?
缘由颇为直白。伊朗政府实则面临有限选项,在制裁的重压之下,外汇资源极度匮乏,经济增长动力欠缺,民众收入水平原地踏步,政府难以通过削减税收、提升福利待遇等手段惠及民众。
石油、电能及水资源等生活必需品,构成了维持稳定供应的少数可靠基石。
汽油,这一在民众日常消费中占据显著位置的产品,其对公众情绪的直接影响尤为明显。
2019年,伊朗政府试图提高油价,此举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抗议活动。
同时,补贴亦变作维持地方政权、官僚架构与隐性利益网络顺畅运作的润滑剂。
自顶端至底层,众人皆心知肚明泡沫的存在,却无人甘愿将其戳破。
伊朗本意并不想构建这种畸形的内循环经济体系,实属无奈之举。
伊朗因遭受美国的金融制裁、能源封锁及技术供应切断,致使该国难以如同其他正常国家一般,通过石油出口获取美元,并进口高科技装置及日常消费品。
面对外循环近乎停滞的困境,政府不得不采取强硬措施,促进石油在国内消费,将石油转化为一种国内政治经济调控手段,借助补贴政策来维护社会稳定。
可以说,补贴制度本质上便是一种用于对冲制裁风险的工具。
尽管这套工具效率低下,瑕疵众多,但只要操作别太离谱,通常也不会有人真正去深究。
以这次加油站事件为例,伊朗国家石油产品分销公司已证实,该站点先前接收过相关投诉。
换言之,这家加油站素有此类行为,只不过以往其不当得利未曾波及到总统而已。
#AIGC热点大赛#
安联配资-炒股杠杆平台-专业杠杆炒股-在线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